风投真相揭示:从加密狂热到行业深度反思
近年来,风险投资(VC)在加密货币领域的角色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随着行业的成熟,VC 们逐渐从最初的狂热回归到更加理性和审慎的状态。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行业内部的残酷淘汰机制依旧如影随形。与此同时,社区对 VC 的批评和误解也层出不穷,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VC 在这一新兴领域的真正价值。
早期的狂热:ICO 浪潮中的 VC
让我们回顾2018年,当时的加密货币行业正处于 ICO(首次代币发行)热潮之中。那年,火星财经在重庆举办了一场贡献者大会,会上颁发了多个行业奖项,几乎所有与会者都斩获了荣誉。其中,一个名为“优秀 Token Fund”的奖项评选出了前40名 VC,但领奖台却几乎站不下所有获奖者。
2017年,被誉为“币圈 VC 元年”。在上海,仅仅一年时间,VC 的数量就超过了100家,全国范围内的 VC 数量更是达到了数百家。这种低门槛的进入方式,使得任何具备基本资源的团队都可以自称为 Token Fund。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当初的“明星 VC”纷纷倒下。2022年,我们搬办公室时,偶然翻出当年的获奖资料,惊讶地发现,曾经的前40名名单如今只剩下不到10家仍在活跃。行业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社区对 VC 的误解与现实
在加密货币社区中,散户们对 VC 往往抱有两极分化的看法。一方面,当社区发现某个爆火的项目背后有 VC 的支持时,往往认为加密货币 VC 必然赚得盆满钵满。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VC 手中的许多项目也面临失败的风险,这些失败项目往往不会被市场关注到。
正是因为如此高的失败率,VC 需要单个项目的成功能够带来高额回报。很多项目创始人找到 VC 融资时,声称他们的项目“稳健且不会亏损”。然而,VC 往往更青睐那些风险与回报并存的项目,因为在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没有远大目标的项目注定无法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当某个项目失败时,社区又会将矛头指向 VC,指责其与项目方“割韭菜”,却忽略了 VC 本身也是投资失败的受害者。实际上,VC 在一个失败项目中的损失往往比散户更为惨重。
如何判断一家 VC 的优秀与否
要评价一家 VC 是否优秀,需要从两个关键标准入手。首先,业绩是不可忽视的指标。VC 不是慈善机构,有限合伙人(LP)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在行业中,有些规模庞大、声名显赫的基金,实际业绩却不尽如人意。最近有一家母基金曾与我们探讨合作,发现业绩最差的反而是一家“字母加数字”的知名基金,而业绩最佳的却是规模仅有几千万美元的小基金。这种反差提醒我们,规模与知名度并不一定等同于卓越的投资能力。
其次,VC 是否对行业产生了实质性贡献也是衡量其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一家真正优秀的 VC,不仅应当在投资回报上有所建树,更应当在技术创新和行业推动上有所作为。那些仅仅依靠投机性投资赚取高额回报的机构,或是通过后轮次高估值进入项目而未能提供实质性支持的 VC,难以被视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加密货币 VC 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区对 VC 的批评并非毫无根据。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一些有钱的机构推向市场的项目估值过高,导致散户难以在合理的价位入场。在 ICO 时代,散户与机构享有相同的入场机会,竞争的焦点在于谁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而非依赖人脉和资源优势。
以一个普通的“明星项目”为例,项目在初期融资时,估值通常仅为数千万美元,但随着融资轮次的推进,估值迅速攀升至数亿美元,甚至十亿美元以上。等到项目在交易所上线时,市值已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这种高估值让散户难以在二级市场中获利,而下跌的风险则大大增加。鉴于此,我们在过去两年中拒绝了多个估值过高的融资请求。
为了保护散户利益,我建议头部交易所在 Token 刚上线时,设置一定的涨停板机制,限制价格波动在合理范围内,或回归 ICO 时代的模式,让机构与散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另一大挑战是,随着行业的成熟,各赛道逐渐被巨头占据,新项目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在这样的背景下,VC 的投资方式也需要转型。过去那种撒钱后让项目方自生自灭的做法已难以奏效,VC 必须与项目方共同创业,提供更多资源与支持。
去中心化的世界
展望未来,我希望加密货币行业能够逐渐摆脱对 VC 的依赖,就像我期待行业内不再有中心化交易所(CEX)一样。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的世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在这个世界里,技术与创新将是驱动行业前进的核心力量,而不是资本的操纵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