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的现状与未来
探索 AI Agent 的能力与前景
上周体验了一些 AI Agent 技术,并在北京参与了 ai16z 的活动,深入了解 AI Agent 目前的功能和未来的潜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AI Agent 的工作原理:粘合多样化资源
目前,AI Agent 框架的核心功能类似于一个“粘合剂”,将各种客户端(如 Twitter、Discord、Telegram 等)与插件(包括不同的区块链)整合在一起。框架提供了记忆存储、会话隔离和上下文生成等基础功能,同时对接各种 AI 平台接口,形成了一个灵活的开发环境。
AI Agent 通过其设计使开发者能够更加方便地将 AI 能力嵌入业务场景。这种框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既降低了开发门槛,也拓宽了 AI 的应用边界。
AI Agent 如何融入实际业务场景
自去年 AI 技术爆发以来,各类平台和工具纷纷推出创新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是如何让 AI 与具体的业务场景相结合。目前主流的方法包括:
插件化方式:AI 平台提供丰富的插件供用户选择。
工作流模型:将 AI 能力整合到业务流程中。
内嵌式 AI:传统应用直接在界面中集成 AI 功能。
关键问题在于:
交互入口在哪里?
目前的主流交互方式是通过聊天框,模拟与人类的交流。AI Agent 巧妙地利用了现有的社交媒体和 IM 平台,降低了用户学习成本。
如何结合现有业务逻辑?
AI Agent 通过将模糊逻辑转化为精确条件(如 True/False 或枚举值)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群聊回复场景中,传统 IM 机器人需要明确指令,而 AI Agent 可以通过上下文分析自动判断是否需要回复,提升了交互的智能化程度。
AI Agent 的两种主要发展方向
市场对 AI Agent 的期望分为两大类:
服务型 AI Agent:以一个独立角色出现,具备自己的身份和品牌,为用户提供特定服务。
个人助手型 AI Agent:作为用户的专属助手,帮助用户处理日常事务。
目前,第一种方向更为主流,这种服务型 AI Agent 正在逐渐替代传统 App 界面,实现服务拟人化。未来,应用可能不再有传统的图形界面,而是通过 AI Agent 直接与用户交互。
第二种方向则更倾向于个性化应用,通过将本地数据纳入 AI Agent 的记忆库,使其成为应用与云端服务之间的桥梁。这种模式可能颠覆现有应用的架构设计,推动基础设施的革新。
AI Agent 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支持 AI Agent 的运行,未来的基础设施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无准入门槛:开放的平台必须具备高容错性和抗攻击能力。通过经济激励(如 Gas 费用)来解决潜在的滥用问题。
支持加密支付与身份验证:AI Agent 需要具备加密私钥身份验证和 Crypto 支付能力,以应对未来的复杂场景。
AI Agent 与区块链的结合
AI Agent 与区块链的结合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信任环境:AI Agent 提供服务时,如何建立信任是核心问题。区块链提供的可验证环境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虽然目前让大模型运行在完全可验证环境中的技术尚不成熟,但通过 Oracle 等机制将 AI 能力与链结合是更实际的路径。
新需求的涌现:围绕 AI Agent 的应用将催生许多新需求,例如:
如何获取公共知识?
如何对事实进行验证?
如何在不同平台识别同一用户?
如何实现智能合约中的“记忆”功能?
这些问题与 Web3中的数据上链、关系上链、去中心化身份(DID)和 P2P 网络等概念密切相关,为这些技术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未来的畅想
一个对 AI 更友好的互联网,同时也是对人类更友好的互联网。虽然这一愿景尚在实现过程中,但 AI Agent 的迅速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AI Agent 不仅有望革新应用的交互模式,还将对基础设施、信任机制和用户体验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