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OKG Research:华尔街金融巨头“上链”的权力博弈

2025-02-12

2025年2月,Ondo Chain 引起了华尔街的强烈反响。这条由贝莱德、富兰克林邓普顿等传统资产管理巨头共同参与的区块链,专为机构级 RWA(真实世界资产)设计,背后透露出它们在拥抱 Web3时代时的野心和焦虑。Ondo Chain 的目标显而易见:打造一个“既合规又开放”的混合架构,让传统机构的万亿资产不仅能够安全地上链,同时也能享受以太坊等公链的流动性红利。

 

但 Ondo Chain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创新的代表,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传统金融巨头在进入 Web3时所面临的集体焦虑:如何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开辟链上新天地?他们的应对策略分化明显——有的筑起高墙,有的试图在灰色地带开辟新道路,也有的选择在公链和许可链之间架设桥梁。传统金融巨头们的进入,意味着技术选择已经不再只是代码之间的竞争,而是关于未来金融话语权的博弈。

 

华尔街“上链”的权力博弈

 

早在19世纪,华尔街的金融交易依赖手动流程和面对面的交易,金融中介如经纪人和银行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电子交易平台和互联网的兴起,金融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民主化,降低了散户的交易障碍并减少了成本。然而,尽管金融科技极大改善了前端用户体验,传统金融市场的核心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集中的系统仍占主导,数据依旧封闭在专有数据库中,交易流程依赖于中介进行协调与结算。

 

而区块链和代币化技术如今正在试图挑战这一现状。区块链通过使资产更易访问、更透明、并增强互操作性,有可能实现实时结算、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保留传统金融系统中长期以来提供的完整性和信任。这一技术潜力,或许能改变传统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

 

然而,面对 Web3的技术浪潮,传统金融机构的选择并不一致。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平衡合规性和流动性需求的博弈——是优先确保安全可控,还是追求全球市场的开放性?

 

最初,许多金融机构选择了许可链(private blockchain)。例如,摩根大通在2024年宣布其 Onyx 链的结算规模已达到每年3000亿美元。摩根大通通过 Onyx 链悄然构建了自己的数字护城河——该链的节点由少数机构控制,交易对手信息可以保密,跨境支付的合规性得到了保障。

 

然而,这种封闭生态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一位匿名银行家表示,摩根大通的链上美债代币只能在有限的合作机构间流通,流动性就像是被锁在玻璃柜里的珍贵古董。纽约梅隆银行虽然管理着百亿美元的代币化资产,但这些资产仍无法与以太坊等公链上的 DeFi 协议互通,传统金融的惯性逻辑显而易见:通过控制风险,但也限制了开放性。

 

因此,随着代币化概念在全球范围的兴起,链上流动性成为争夺的焦点。贝莱德、高盛等资管巨头开始探索更激进的策略——他们逐步向公链转移,尤其是以太坊。贝莱德率先在以太坊上推出了 BUIDL 代币化基金,这不仅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清算,还可以进行链上质押、借贷和二级市场交易。BUIDL 的推出标志着传统金融和 Web3金融的深度融合,公链逐渐成为机构代币化的核心平台。

 

然而,即便以太坊等公链在安全性上名列前茅,它们是否能完全满足机构对安全性和业务控制的需求,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许多机构依旧偏好更具可控性的私有部署,正如企业宁愿在本地部署云服务,而非完全依赖公有云。因此,像 Ondo Finance 这样的公司,开始探索兼具公链开放性和许可链合规性的混合架构。

 

Ondo Chain 的混合架构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在富兰克林邓普顿、惠灵顿管理等机构担任许可验证者节点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合规性和安全性,又开放了跨链互操作性,使资产能够在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链之间自由流通。相比直接使用以太坊等公链,Ondo Chain 能够为机构提供更高的安全控制,同时解决流动性问题。

 

尽管如此,Ondo Chain 是否能在效率和合规性之间找到完美平衡,尚未可知。相对而言,Layer 2(L2)网络可能会是吸引机构参与的“更优选择”。

 

L2:Web3的“DeepSeek”

 

新技术的普及往往伴随着使用成本的显著下降。DeepSeek 之所以能在2025年吸引全球关注,就是因为它通过大幅降低 AI 应用成本,颠覆了市场对 AI 成本的认知。类似地,L2网络在 Web3中的出现,也显著降低了链上成本。根据 OKG Research 的分析,过去半年内,以太坊相关的 L2网络如 OP Mainnet、Base、Arbitrum 和 Starknet,交易成本已下降超过97%。这种成本的降低直接提升了用户体验,使得更多用户和机构愿意频繁使用 L2。

 

以太坊的 EIP-4844升级使得 L2网络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使得跨链支付和加密货币的应用变得更加普及。Visa 和 Stripe 等支付机构正通过 L2网络推动支付领域的创新。例如,Visa 通过 Polygon 和 Arbitrum 网络提供的高吞吐量,实现了将跨境支付成本压缩至传统方式的1/10,日均处理量突破50万笔。

 

随着 L2网络技术不断成熟,越来越多传统机构开始通过 L2进入 Web3生态。Coinbase 推出的 L2网络 Base 已经成为当前 Web3领域的“明星”,索尼和德意志银行等传统科技和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布局 L2,争取在未来的代币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结语:谁在定义未来的华尔街?

 

如今,华尔街的“上链”竞赛已不单纯是技术优劣的比拼。从摩根大通的私有链,到贝莱德的公链 ETF,再到 Visa 的 L2支付解决方案,乃至 Ondo Chain 的混合架构,每条技术路线都在悄然改变未来金融的权力格局。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当传统金融机构忙于在链上复制旧有的世界秩序时,DeFi 协议已经悄然蚕食着他们的市场份额。Uniswap 上的特斯拉股票代币日交易量突破1亿美元,Aave 的 RWA 借贷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机构“违规”存款……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场技术路线的暗战将演变为更为激烈的冲突:究竟是谁的链,在定义谁的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