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STABLE法案通过:美国加速打造“全球数字美元”

2025-04-14

2025年4月3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以32票赞成、17票反对的结果,审议通过了被视为稳定币监管“奠基之作”的《STABLE法案》(Stablecoin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a Better Ledger Economy Act)。这一立法突破,意味着美国正系统性推进“链上美元”的法制化路径,稳定币或将从灰色地带走向联邦监管主干道,成为美国金融战略的新支点。

 

这不仅是对数字资产的一次制度回应,更是美元全球支付体系在Web3语境下的一次重构尝试。在数字金融加速全球扩展、链上清算系统渐成主流背景下,美国此番动作,释放出明确信号:美元不会错过链上世界的主导权之争,稳定币正是其“数字货币霸权”的关键抓手。

 

一、三大制度支柱:STABLE法案重塑稳定币生态秩序

 

STABLE法案以“支付型稳定币”为监管核心,试图划定合规边界,清晰规则、稳定预期,从而将稳定币纳入联邦监管体系,打造一个既可创新又可控的数字支付架构。

 

首先,法案对“支付型稳定币”做出了明确定义,强调其应锚定美元、用于支付与结算、具有1:1兑付能力,且不具备证券属性。这一类别排除了投机性代币和算法类稳定币,意图聚焦那些服务于真实支付场景、基础金融交易的“链上美元工具”。

 

其次,法案建立起统一的注册与审查机制,所有支付型稳定币发行者必须在美联储完成注册,接受持续性监管与信息披露。这一制度要求覆盖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包括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与金融科技企业。法案同时明确非法发行稳定币将受到重罚,旨在结束过去“谁都能发币”的混乱局面。

 

第三,STABLE法案明确规定支付型稳定币不得向用户支付利息或投资收益。其逻辑在于:稳定币本质应是支付媒介,而非投资工具,防止其被包装成类证券产品从而规避相关金融监管。配套条款还要求,发行人必须持有等值美元储备资产,进行定期审计披露,并提供用户破产保护机制,保障公众资产安全。

 

可以说,该法案试图将稳定币打造成一个“安全、透明、合规”的链上美元系统,既保留其效率优势,也纳入现代金融治理体系。

 

二、STABLE与GENIUS:美国两套路径的融合与协同

 

值得注意的是,与STABLE法案同步,美国参议院也在推进另一部稳定币监管法案——《GENIUS法案》。两者的立法目标高度一致,都是围绕“如何监管支付型稳定币”展开,但在执行路径与技术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GENIUS法案允许在特定条件下支付型稳定币向用户支付利息,而STABLE法案则明确禁止。GENIUS法案对发行规模较小的机构采用州级监管优先、逐步过渡到联邦监管的模式,而STABLE法案则更倾向于从一开始就由美联储统一注册与审查。

 

尽管存在这些技术性分歧,但法案提出者之一Bryan Steil已经表示,两个法案约有八成内容趋同,未来可以通过折中协调、监管指导或补充立法予以融合。由此可见,美国正在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快速搭建起稳定币监管的顶层架构。

 

这一制度演进显示出美国国会对稳定币的高度重视。它们已不再被简单视为加密资产的衍生品,而是未来金融系统中“链上支付美元”的制度化表达,是新一代美元清算网络的制度骨架。

 

三、数字美元体系重塑:美国的链上美元战略启动

 

过去,美国的美元霸权依赖于离岸美元体系、SWIFT网络、国际清算银行体系和美元资产池来实现。但在数字金融加速发展、链上清算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单靠传统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全球金融数字化的需求。

 

稳定币正成为美国重构这一体系的关键工具。USDC、PayPal USD 等美元稳定币在DeFi、RWA资产发行、AI Agent 支付等Web3场景中广泛使用,已成为事实上的“链上美元”。此次立法,将进一步推动这些工具纳入联邦监管,成为美元全球支付战略的延伸工具。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新兴市场中,稳定币正迅速替代当地弱势货币,成为跨境贸易和居民储值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拉美的高通胀国家,还是非洲的支付平台,稳定币都在加速渗透。而在这些场景中,美国的链上美元正逐步形成事实上的“数字货币殖民地”。

 

STABLE法案的通过,无疑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合法性背书与制度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美国新型美元霸权的开端,标志着美元在数字金融时代正式完成从“物理结算网络”向“智能合约网络”的转型。

 

四、全球博弈拉开序幕,中国与非美元国家的挑战与机会

 

面对美国在稳定币监管上的率先布局,欧盟、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也在加紧完善自身的加密金融监管体系。欧盟的MiCA法案将在2025年全面实施,为稳定币、交易平台、钱包等确立统一监管框架。新加坡金管局也明确稳定币监管标准,推动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发展。

 

而中国目前尚未对稳定币设立明确的监管框架,政策重心依然集中在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推广与国内合规建设。尽管港澳地区对人民币稳定币的探索已初露端倪,但整体而言,在全球制度竞争中,中国尚处于“观察与试点”的早期阶段。

 

在数字金融全球化迅速展开的今天,制度空白本身可能意味着失去规则制定权。STABLE法案的通过,将极大增强美元稳定币的国际信誉与可扩展性,进一步加剧对全球非美元货币的“链上压制效应”。

 

中国是否应构建自己的稳定币监管路径?是否应在港澳试点人民币稳定币?是否可以借助RCEP、金砖合作机制推动“区域数字货币网络”建立?这些问题已不仅是金融技术问题,而关系到未来国际货币竞争的战略格局。

 

五、结语:货币战争的下一回合,已经悄然开始

 

从表面看,STABLE法案只是一次金融监管的更新;但从深层看,它标志着全球货币秩序开始进入智能合约与链上结算时代的制度重构期。

 

它意味着,美元的控制力已不再仅限于银行体系与SWIFT网络,而是延伸至所有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金融平台与AI支付代理的操作层。这是一次系统性的全球“数字金融霸权工程”启动信号。

 

对于中国及其他非美元国家而言,只有制定对等的制度体系,推动本国货币的链上合法表达,并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才可能在这场新型“货币战争”中赢得话语权与战略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