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特朗普关税政策再升级:加密市场的短期冲击与长期机会

2025-04-14

一、关税战的再度升级:关税数字背后的信号

 

在2024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临近之际,特朗普高调宣布“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的关税”,不仅是对过去贸易战策略的延续,更是其竞选战略的核心支柱。这一表态不同于2018年的“贸易平衡”目标,而是明确释放出一种政治主导、意识形态化的经济战争信号。特朗普以“全面对抗中国制造”为口号,在制造业、国防、就业、安全等领域营造“敌我对立”氛围,将关税政策从经济工具演变为国家安全与地缘竞争的战略武器。

 

同时,其“10%普遍关税”提议也首次将征税范围扩大至全球,这意味着美元主导下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将面临根本性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特朗普试图将美国转变为一个“数字版列强”,通过关税、科技脱钩、资本市场限制等手段,对全球供应链进行战略重塑。

 

二、历史回溯:2018-2020年关税战的经济与市场反馈

 

回顾2018年-2020年的“第一轮中美关税战”,特朗普政府起初主张“301调查”下的有限征税,但随着中方反制的加剧,美方逐步扩大征税清单,最终演变为广泛覆盖5000亿美元商品的全方位贸易战。这场“关税螺旋”直接导致:

 

1. 美国通胀与制造业双重承压:尽管初衷是“制造业回流”,但美国制造业PMI一度跌破50荣枯线,部分中间品价格上升推动通胀预期走高。

 

2. 资本市场剧烈震荡:2018年第四季度美股大幅回调,纳指一度进入技术性熊市;2020年初在疫情叠加下形成全球性金融恐慌。

 

3. 加密市场同步波动:2019年中期,特朗普首次公开批评比特币、称其“由空气支撑”,与对华政策同步释放,标志加密资产逐渐进入其地缘金融博弈视野。

 

三、2025年的不同之处:宏观变量与全球资本迁徙

 

与上轮不同,本轮关税政策升级所处的宏观背景更加复杂:

 

- 全球去美元化与“反全球化2.0”加速:自2022年以来,美元信用在能源贸易、央行储备中的占比逐步下降。特朗普若执政并落地其“货币民族主义”主张,将进一步推动非美经济体加速去美元化,进而寻找替代资产。

 

- 美债市场的脆弱性:当前美债总量已超34万亿美元,美联储加息后财政利息负担激增。新一轮关税政策若引发出口下降、经济放缓,将制约美联储降息空间,增加财政风险溢价。

 

- 亚洲资本的风险再定价:面对特朗普可能推动的新一轮科技封锁与金融脱钩,亚洲资金将重新审视在美资产配置,或转向非主权、跨境可自由转移的资产类别。

 

这些背景将决定2025年的市场表现将不同于2018年的线性反应,更接近一种结构性“资本再分布”。

 

四、加密市场的短期冲击与长期机会

 

短期来看,加密市场可能面临两种压力:

 

1. 避险情绪上升引发抛售:如同2018年四季度或2020年三月,市场在面临重大政策不确定性时,往往出现“现金为王”的阶段性抛压。

 

2. 监管不确定性加剧:特朗普在任时曾尝试限制Libra(今Diem),未来是否针对以太坊生态或稳定币提出新限制仍是未知数。

 

但从中长期看,若全球资本重新评估“美国政治风险”,加密资产或将成为“数字时代的黄金”:

 

- 比特币的地缘避险价值增强:若美中脱钩加剧,人民币资产受限、黄金交易更受管制,比特币将成为自由流通、去信任的价值载体。

 

- 稳定币的跨境清算替代性增强:USDT、USDC等稳定币虽然仍受美元体系约束,但其链上交易效率和流动性已成为“美元海外黑市”的新形态。一旦美债市场剧烈波动,稳定币将成为境外美元流动性“最后的流动池”。

 

- 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资本避风港功能加强:在美元资产受限、资金流动性下降背景下,链上金融协议或成为边缘资本群体(如亚非中产、离岸家族基金)追求流动性与隐私的新出口。

 

五、结语:关税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资本逻辑的分界线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保护主义的经济调节工具,实质却是一种资本格局重塑的策略武器。其真正目标不是平衡贸易赤字,而是通过制造“外部敌人”重构全球资本流向与科技主导权。

 

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密市场虽将承受短期不确定性,但作为制度中性、技术主导的“金融异类”,其将因全球风险升温、资本流动受限而被动获得新一轮结构性红利。加密世界的春天,往往诞生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深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