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技术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困境”
“元宇宙”是什么?说法有很多,业内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它是由无数相互关联的虚拟社区组成的一个虚拟世界,人们可以使用虚拟现实头显设备、增强现实(AR)眼镜、智能手机应用或其他设备在这里会面、工作和娱乐。
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992年,科幻小说作家尼尔·斯蒂芬森《雪崩》中就有对元宇宙的描述;在国内,199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手稿中也出现了类似描述,他称之为“灵境”,认为这是用科学技术手段,向人输送视觉、听觉、触觉以至嗅觉,让接收者感到如亲身临近。
那么,一个并非新概念的元宇宙,为什么会在当下火爆起来?那些追捧它的人究竟看中的是什么呢?
这是专家给记者画的一张与元宇宙概念相关的技术图谱,主要有这么六大类:区块链、物联网、网络及运算、人工智能、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
可以说,这些都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前沿科技,也是各国都在重点着力发展的领域,甚至有学者认为,元宇宙将会成为继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互联网,也正是头顶上笼罩着这么多所谓的光环与噱头,元宇宙才能迅速成为各大巨头追逐的焦点。
元宇宙的技术“困境”
尽管各种光环加身,但是任何一个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概念,最终也就是镜花水月。元宇宙到底能不能落地,“虚拟场景的搭建”和“沉浸式设备的制造”是目前不能回避的两大核心技术,那么,这两项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
目前,大多数公司都认为,VR设备会成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布局VR设备。不久前,清华大学元宇宙实验室的负责人就收到了这样一件触感背心。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 沈阳:(穿上触感背心后)它就会产生震动,产生压力,打拳太重了就有痛感。所以在元宇宙里面,我们要实现人的感官维度的拓展。你在跟人交互的时候,如果对方拍你的背,你是可以感受到的。
这件背心里设有触觉传感器,在虚拟世界里发生的肢体接触,可以通过这款背心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体也感受到。
而这款VR眼镜,眼下已经在很多领域被广泛使用了,戴上它,可以一定程度实现视觉上的“身临其境”。
但这样的设备佩戴超过30分钟,体验感受就不怎么愉悦了,很多人会出现眩晕甚至想要呕吐,专家告诉记者,这种情况目前还避免不了。
昆仑万维首席执行官方汉:这是一个硬指标,移动的图形芯片能够达到比如说4K分辨率的120赫兹的刷新频率,目前芯片产业还不足以支撑随身的VR设备,支持这么高的分辨率,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目前使用的移动VR设备,都存在着晕眩、分辨率不高的问题。这个必须是随着芯片产业的迭代而逐渐达到的,我们的预期可能也是在五到十年之后。
这样的瓶颈不仅仅存在于VR设备当中。这款虚拟人外形设计上非常接近邓丽君的真人,神态、语言上也在尽力模仿,现在还可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数字王国首席执行官 谢安:从2008年到2018年有十年的跨度,我们公司开始运用大量的人工智能,让机器去了解、去深度学习她说话的模式、唱歌的方法,她开心的时候,她小小生气的时候。
制作一个虚拟人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为了让“虚拟邓丽君”无限地接近真实原型,45名世界顶级特效师修正上百个版本,但对于成千上万想要进入虚拟世界的用户而言,目前的技术水平,单人表情实时捕捉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这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分身了。一旦沟通只能通过语音来完成,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电动力学专家费曼给出的推断是,只有量子计算机才可以完美地解决物理世界模拟的问题,而目前经典计算机只能对这一过程做非常简化的近似模拟。